2025年春运期间,中蒙间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192.5万吨,同比增长18.6%,其中煤炭、铜精矿等能源矿产占比达62%,农副产品同比增长34%,创下口岸开通67年来春运货运量新高。这条横贯欧亚的钢铁动脉,正以澎湃动力助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数字跃升背后的“中国速度”
春运期间,口岸日均开行中欧班列12列,较2024年同期增长25%。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与自动化装卸设备的协同运作,列车口岸滞留时间压缩至3.8小时,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某能源企业负责人张伟表示:“以往蒙古焦煤运输需经5次倒装,现在全程集装箱化运输,单批货物周转时间缩短72小时,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300万元。”口岸创新推行的“铁路快通”模式,实现海关、边检、铁路三方数据实时共享,单日最高验放量突破9.2万吨,刷新历史纪录。
绿色通道服务国家战略
面对北方冬季能源保供需求,口岸开辟“煤炭运输专列”绿色通道,春运期间累计运输电煤86万吨,可满足京津冀地区200万户家庭冬季供暖需求。在新能源装备运输方面,装载着国产风力发电机组的“风光专列”每周固定开行3班,助力蒙古国在建的扎门乌德风电项目提前2个月完成设备进场。据统计,2025年1-2月经口岸运输的光伏组件达1.2万标箱,相当于为蒙古草原新增400兆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
民生专列温暖草原丝路
“以前春节前总担心生鲜断供,现在冷链班列每周3班准时到达。”乌兰巴托超市经营者其其格指着刚到的18吨山东寿光蔬菜说道。口岸打造的“中蒙农副产品快车”已形成稳定运输网络,春节期间运输果蔬、肉制品等民生物资5.3万吨,较2019年增长3倍。值得关注的是,蒙古国生产的有机羊肉通过返程班列48小时直达郑州保税仓,借助跨境电商平台,中国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不超过72小时。
智慧口岸擘画发展蓝图
在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下,口岸建成全球首个跨境铁路智能调度中心,通过5G+北斗定位系统实现列车厘米级精准对接。正在试运行的无人值守集装箱场站,依托AI视觉识别技术,集装箱堆存准确率达99.98%,装卸效率提升50%。海关关员王敏展示着新投入的矿石成分快速检测仪:“这台设备能在15分钟内完成30项指标分析,较传统实验室检测提速20倍。”
这条横跨戈壁的钢铁丝路,不仅承载着192.5万吨货物的物理流动,更见证着中蒙务实合作的深度演进。从能源动脉到民生纽带,从传统边贸到智慧物流,二连浩特口岸正以创新之笔,在“一带一路”北线书写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生动篇章。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这条国际物流通道必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更强动能。(供稿: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 李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