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期间,中国民航大学“云翼兴农,科技领航”寒假实践队深入晋豫皖桂四省农村和学校,开展为期20天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这支由15名民航学子组成的团队,以无人机技术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科普宣讲、校园互动等形式,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实践队走访山西忻州、安徽宣城、河南洛阳、广西玉林等地,完成200份有效问卷及50余户深度访谈。数据显示,78%农户期待本地化技术支持,64.21%受访者反映缺乏配套服务,35.71%担忧操作复杂性。针对这些痛点,团队提出“共享无人机服务”“县域级服务站”等解决方案,实践相关内容已形成论文发表于《教育论坛》期刊。

“当看到孩子们描绘会施肥的飞行机器人时,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种子的萌芽。”实践队队员冯靖斐介绍,团队创新采用“三维立体”服务模式:在田间地头,现场演示无人机精准施药;在社区讲堂,通过直播向600余人次科普技术应用;在中小学校,设计可拆解无人机模型激发青少年兴趣。其线上科普矩阵覆盖7大平台,抖音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6000次。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在实践中发现科技落地的“温度密码”。在偏关县走访时,农户周大爷握着队员高兴屿的手感慨:“往年打药要背50斤药桶走十几里地,现在年轻人带来的这个‘铁蜻蜓’,真是解了我们的愁。”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探索,使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获大众喜爱,更催生出“科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据行业数据,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人工的30-50倍,可降低农药用量20%以上。实践队测算显示,推广区域性设备共享平台可使中小农户使用成本可降低60%。目前,团队已与两家农业合作社建立长期联系,将持续跟踪技术应用效果。
“这次实践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队长刘欣语表示,当课堂上的飞行控制算法转化为田间精准作业,当机械原理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助农工具,科技创新便有了扎根泥土的生命力。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青年团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随着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无人机助农迎来新发展机遇。中国民航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支持此类产学研融合实践,培育更多懂技术、知农情的新工科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供稿人:中国民航大学 刘欣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