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师范大学家属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路径,并尝试以空间活化利用为例讲述师大社区养老的供需衔接问题,来自社会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木铎乐龄”调研队在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开展调研,自2024年10月起至2025年4月,他们通过深度调研了解了师范大学社区的基本情况与现存问题。
此次调研覆盖了师范大学社区不同家户的老年群体。队员们基于老年群体的35份深度访谈文本、226份问卷数据、参加养联体座谈会、社区助老座谈会、开展多名志愿者、物业管理处工作者访谈的丰富经验对近五年北京市养老政策、高校社区的养老政策的梳理,并基于调研成果,尝试构建基于空间活化利用的供需衔接模式。
一、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现状透视
作为典型的高校社区,北太平庄街道师范大学社区始建于1968年,分励耘、丽泽、乐育三个家属区,现有居民楼47栋171个楼门,平房2排,总户数2801户,其中常住人口6163人。师范大学社区现有65岁以上老人2940人。其中不能自理的20人,需要他人协助的72人,空巢老人348人,独居老人96人,失能老人118人;80岁以上老人804人,其中不能自理的17人,需要他人协助的66人,空巢老人121人,独居老人55人,失能老人85人。
图1 图片来源:北师大家属物业公众号
这些数据折射出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师范大学社区内老龄化程度较高,同时居住人员多为高知群体,他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突出,同时对于医疗服务的依赖程度较高。社区虽拥有北师大校医院(社区医院)、教职工食堂等优质资源,但资源整合不足,服务短板也较为明显。现有适老化设施较为陈旧,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供需不匹配,智慧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这使得社区内现有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内老年群体的需求。在现有空间体系中,也仍存在电梯安装率不足、夜间照明率不足、共享单车在道路两旁乱摆放以及公共座椅的数量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种情况,调研队成员对社区内老年群体的行动轨迹、空间感知情况和主要需求进行分析。调研发现,社区内居住的老年群体以退休教职工为主,文化层次高但技术适应能力分化,需求兼具个性化与群体性。居住在不同楼区的老年群体对家属区内不同公共区域的感知略有差异,同时,数字鸿沟导致高龄老人被排斥于智能服务之外,服务可及性待提升。
图2 师范大学社区平面图 由社区居委会绘制
二、居民声音:高校养老的独特温度
而在了解师范大学社区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外,调研队也尝试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当下他们的生活样态与精神空间。65岁的孟女士说道:“以前总觉得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现在去励耘活动站听讲座、参加手工坊活动,我感觉自己的生活也挺有意义的。”
志愿者A说道:“我有时会陪家属区的爷爷一起打乒乓球,听他讲述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而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将成为我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活教材——我们不是在单向服务,而是在进行跨时代的对话。”
曾在化学系任教的爷爷每天都会从高层下来,由女儿陪伴着遛弯。他说:“我是现在社区里和师大缘分最深的一批人之一。现在师大社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好了,每天下楼和邻居们说说话也挺好的。”
图三 队员访谈一位爷爷时所摄
由此可知,高校社区养老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赋能”与“文化赋能”的双重逻辑:前者通过整合医疗、教育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后者通过代际互动、价值共创赋予养老服务精神内核。“养联体” 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空间的活化推动效率提升(如服务响应时间缩短),更在于通过空间活化构建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让老年人在被服务中保持主体性,让年轻群体在服务中理解老龄化社会的责任,最终实现“养老”向“享老”的范式转变。
这些声音为“北师大样本”注入了人文厚度,也为其他高校社区提供了启示:当养老服务与高校的教育使命、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 “老有颐养”与“代际共荣”的双重目标。
三、未来展望:构建可复制的“高校养老生态圈”
基于以上调研情况,“木铎乐龄”调研队尝试探索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师范大学社区样本,为社区的智慧养老模式提供兼具特殊性与普适性的解决方案。队员们相信,从小切口“空间活化”来分析师范大学社区的供需衔接机制时,空间活化的便不仅是道路与建筑,更是一所大学对“老有所为”的时代应答。随着空间活化策略的持续推进,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师范院校社区定能衔接供需,书写高校社区养老“就近就便、老有所为”的新篇章。(供稿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